小美在懷孕的第三個月,突然感肚痛,陰道不斷的出血,於是趕緊入院治療,但流產出來的是一串串像葡萄的水泡,不是胎兒而是一堆癌細胞。這種症狀叫做「妊娠滋養層疾病」,全都是由是胎盤絨毛的滋養層細胞異常增生,可能變成絨毛膜腫瘤,最嚴重者為絨毛癌。它可能發生在之前的正常或不正常懷孕、甚至在流產或子宮外孕之後都有可能。它的特性與惡性腫瘤很像,容易迅速增生,局部侵襲,遠處轉移。此疾病之治療方式和臨床分期,與其它生殖器官腫瘤有很大的不同,近40年來它的診療與預後改變很大,主要是對化學治療反應很好。
2007年11月4日 星期日
葡萄胎--妊娠滋養層細胞疾病
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
台北醫大、陽明大學講師 教育部部訂講師 鄢源貴
發生率
在東方國家較多,在東南亞及台灣區特別高,約是美洲地區的3-10 倍。台灣地區發生率平均約3/1000。個別的發生率 葡萄胎為1/196,侵襲性葡萄胎為1/996,而絨毛癌為1/657。
型態
絨毛膜腫瘤在臨床上常見的有四種不同的型態:
發生原因及擴展方式
通常是由兩個精子與一個卵子結合產生的異常受精卵,無法發展出正常的胎兒,而持續增長造成。開始時葡萄胎通常局限於子宮腔內,漸漸的會侵犯子宮體,使得子宮體破裂而造成嚴重的腹內和陰道出血;有些經由血液轉移,如肺部、子宮頸、陰道、陰唇、腦部或中樞系統、肝臟、腎臟和腸胃道等。
危險因子
症狀
在初期常被診斷為先兆性流產或不完全性流產,並伴隨著初期懷孕的不正常症狀如:陰道出血、下腹部的疼痛、血壓的升高、過度的嘔吐及噁心、子宮異常增大以及沒有胎兒的心跳。大約有80-90%會發生子宮異常的出血。有時出現類似假狀腺機能亢進,因為HCG有微弱刺激甲狀腺的作用。 若有轉移病灶產生,轉移到肺部則會造成咳嗽、咳血、胸痛和呼吸短促;另外若侵犯到小腸或腸胃道會造成慢性出血和貧血。若已轉移到腦部就出現神經上的症狀,如:四肢無力、麻痺、中風或昏迷等。
診斷
臨床分期法
主要是藉以評估預後及決定所需之化學治療藥物, 常用的有
Ⅰ 腫瘤只有在子宮內
Ⅱ 腫瘤擴展子宮兩側結構
Ⅲ 腫瘤侵犯到肺
治療方法
一旦診斷出有葡萄胎,就應該儘早做子宮抽刮手術,將子宮腔清乾淨。術後再以HCG值追蹤,若指數下降不理想,還要加上化學治療。侵入性葡萄胎的患者,若已不再生育,可施行子宮切除術。當懷疑為絨毛膜癌症時,宜使用吸取式子宮頸擴張搔括術,若病人已不需保有生育能力時,當然也可考慮將子宮切除。治療前先以預後評估系統加以評估其危險性,確定疾病為低度危險性或高度危險性之癌症,再選擇追加適當的化學藥物治療。若轉移病灶有出血或感染的併發症,可以考慮加上手術治療;腦部轉移,要加上放射治療。
低危險群:採取單一的化學治療藥物(Methotrexate 或Actinomycin-d),一般都有相當好的反應。
高危險群:包括
預後
1950至1960年代,是手術治療的時期,其緩解率約是50%。1960至1980年代,methotrexate開始應用於此病之治療,其緩解率為70%左右。自1980年以後,先以預後評估系統計算其危險性,依其危險性施予不同之化學治療,緩解率可達90%左右。一般中、低危險度者,幾乎都可達緩解。高危險度者較差約在50%。而最近使用EMA-CO來治療也改進高危險度者的預後。使整個妊娠性滋養層細胞腫瘤都有痊癒之機會。主要最嚴重的絨毛膜癌死亡率已由過去無化學治療年代的90%左右降至20-30%,其中死亡多因腦部轉移。
追蹤與懷孕
治療中及治療後,HCG都是非常重要的追蹤指標。起初每週一次,到完全正常三次之後,改為每月追蹤一次,共一年。一年內要以保險套或口服避孕藥避孕,至於避孕藥的使用,則仍有爭議,避孕器則不適合,因裝置不適造成出血易與腫瘤再發出血混淆,第二年中每3個月抽一次,若數值一直正常,則以後每 6個月追蹤一次hCG值。下次懷孕時,初期即應作超音波以排除再發可能,並6週追蹤一次HCG。懷孕是值得高興的事,但有時卻要付出可觀的代價。絨毛膜腫瘤就是其中一例。另一方面而言,這也是個高治癒率,且尚可保留生育力的疾病。
標籤: 婦科惡性腫瘤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0 意見:
我要留言給鄢醫師